這是我修某一堂課的期末作業:三張唱片的社會分析
因此本文嚴禁轉載

    
以下我所要分析的三張唱片為同一歌手──相川七瀨的三張不同專輯,分別是Red》、《The Last Quarter》、以及《R.U.O.K?!》。這三張專輯分別是由不同製作人製作的,發行的時間點當然也不同,甚至曲目數也不同,但是為什麼會挑選這三張專輯一起加以分析,我認為這三張專輯分別代表著相川演藝生涯中的三個不同重要時間點,並且是鑲嵌在當下日本樂壇甚至是日本社會現象中與之不可分離,因此挑選這三張專輯來加以分析。

  首先要交代的是這三張專輯的各項背景資料。《Red》是相川出道以來發行的第一張個人專輯,於1996年7月3日發行,根據日本Oricon排行榜的統計,該專輯總計銷售量超過270萬張,曾在年度排行榜中擠入前十名。這張專輯由相川的啟蒙師父織田哲郎操刀製作,曲目共有11首,以快節奏的搖滾曲風為主。《The Last Quarter》則是於2001年9月27日發行,同年2月16日相川懷孕三個月入籍結婚,接下來的半年期間幾乎沒有太多曝光的演藝活動,這張專輯正是相川於待產期間錄製的專輯,並於產後幾週發行。值得一提的是,這張專輯是相川演藝生涯中的第一張抒情專輯,曲目只有7首歌,並且是由相川本人製作,邀請多位女性音樂人共同跨刀,相川本人也於該專輯中首次嘗試作曲。最後一張《R.U.O.K?!》也是她最近的一張作品,於2005年11月9日為紀念出道十週年而發行,雖然也是一張只有7首歌曲的迷你專輯,但是風格強悍直接,封面造型也相當華麗,請到的製作人是近年來合作頻繁的岡野初。

  相川的第一張專輯《Red》發行的時間點,正是小室哲哉的電子舞曲以洪水一般的氣勢席捲整個日本樂壇的時期,有趣的是,回顧這張專輯當時在台灣由魔岩唱片發行的CD側標上寫了這樣一句話:「……這樣強悍的作風震撼了不少無法滿足於一般流行歌曲、有主見的青少年男女,也促使其單曲的銷售數字不斷攀升……」整張專輯11首歌中,有六首是快版搖滾,其餘五首雖然堪稱慢歌,但節奏感亦不弱,伴奏部分也使用大量的電吉他與大鼓(曲目4:Shake me baby、曲目5:Sayonara、曲目8:Love me、曲目11:今でも…。),甚至是在嗓音的部分以電子效果器製造出科技的冰冷空洞感(曲目4:Shake me baby),曲目10的「最後の夜」竟是整張專輯唯一未使用電吉他的慢節奏「抒情曲」。整張專輯完整呈現了出道當時刻意塑造的「搖滾辣妹」形象,就連幾張主打單曲的MV也都是清一色身著皮裝,眼神銳利的竭力吶喊。

  在相川出道的前後幾年,除了小室哲哉的電子舞曲以及長紅不衰的傑尼斯系少男偶像之外,還有另一股逐漸壯大的視覺系勢力。大約在1990到1998年間,以Hide(X JAPAN已故吉
他手)創詞的視覺系[1]在日本以驚人的速度成長,雖然目前已逐漸凋零,但某些知名大團或樂手仍持續以不同於視覺系的形式活躍著。相川的演藝生涯可以說與視覺系的全盛時期部份重疊在一起,但當年的相川並未嘗試視覺系的裝扮或曲風,直至98年間發行的包括《Red》在內的三張專輯,其製作人織田哲郎均秉持一貫的美式搖滾曲風,相川直接乾脆的唱法也與融合大量轉音與抖音的視覺系詮釋法大相逕庭。或許是唱片公司的包裝,也或許是相川本人的意思,她並未搭上這股視覺系熱潮,反而劃分出自我的特殊風格,在當時電子舞曲與視覺系廝殺的日本樂壇中,獨樹一格。

  不過日本樂壇的狀態並不如台灣樂壇的穩定,長江後浪推前浪的驚人速度,迫使線上的藝人們必須時時保持最佳狀態,甚至使自己多元發展,否則一但被定型,喜新厭舊的日本聽眾很容易就會感到厭倦了。因此相川從99年推出的首張精選集之後就開始轉型,她在媒體上自稱為「第二期的相川七瀨」,也正如她所言,往後的專輯開始曲風多變,甚至開始找多位製作人一起合作。到了2001年待產期間推出的抒情迷你專輯《The Last Quarter》可說是截至當時為止的一大突變。
相川出道至今都是以搖滾樂為主,就算仍然有抒情作品,也都是穿插在專輯中或單曲附歌的點綴;《The Last Quarter》是一張完全的抒情專輯,除了從旋律與節奏上明顯的表現出來之外,這7首歌正如專輯副標上寫的「~今 恋をしているすべての人達へ~」(獻給現在正在談戀愛的所有人們),歌詞寫的都是與戀愛有關的二三事,連唯一的一支MV(曲目1:恋人じゃなくなる日)劇情也是拍攝各型各色的情侶,搭配短短的詩句,表達出戀愛的各種風貌此張專輯分初回限定盤與普通盤,初回限定盤還附贈一本相川的創作小詩集,內頁擺著色彩平衡油的照片,當然在那時候不太有人知道那是什麼。

  這張專輯可說是相川演藝生涯中的重大轉捩點,這張專輯的推出也不是偶然靈光一現,早在98年的第三張專輯《Crimson》其實就是在為這張專輯鋪路了。這張專輯普遍的評價是「沒有以前那麼搖滾了!」的確,該專輯的側標上寫著:「一像給人狂傲不羈、淋漓乾脆感覺的相川……突破以往格局,以『溫柔的歌』作為整張專輯的表現重點……」整張專輯雖然還是以搖滾曲風居多,但很明顯的這張專輯裡收錄的抒情歌與前兩張專輯比起來更為輕柔安靜,相川在唱腔上也開始作更柔軟更感性的嘗試;2000年以後相川也曾多次在節目上表達想做一張抒情專輯的構想,因此醞釀到2001年,終於推出了《The Last Quarter》。其實這張專輯只是個開端,往後到了2005年相川又推出了《The First Quarter》,作為《The Last Quarter》的下集,將整個抒情專輯的企劃做個完結。

  在推出《The Last Quarter》之前,「第二期的相川」就開始多次的歐陸旅遊,這期間的影像呈現也都包含了大量的西方元素與場景。直到後來2004年相繼推出多本與色彩諮商(color therapy)相關的書籍,甚至相川自己開設了名為「ORENDA」的色彩諮商工作室,我們才知道那時她三不五十地往歐洲跑,正是為了去倫敦學習色彩諮商。之所以開始接觸色彩諮商,是某次相川赴倫敦錄音的因緣際會[2]。當時的相川正處於出道爆紅之後的壓力期,三張專輯加上一張精選集的熱賣,被定型後的轉型勢必面臨更多考驗。當年電子舞曲和視覺系早已衰退,取而代之的玉女歌手當道,美式R&B、Hip-pop曲風大盛,無法在此洪流中繼續挺進,當然專輯銷量下降也造成了另一個強大的壓力來源。此時的相川接觸了色彩諮商,開始用文字抒發內心世界,因此造就了當時隨專輯初回盤附贈的小詩集。往後她也陸續出版幾本文字作品,包括繪本以及其他與色彩諮商有關的書籍,顯示相川的轉型不僅表現在曲風上,更表現在演藝事業的形式上。
  
  懷孕與結婚不只在這張專輯中,更在往後的發展上都有著很重要的影響。這張專輯的唱腔明顯與往年迥異,鼻音較重,甚至出現帶著軟而甜膩的感覺(曲目
3:幸せな時間、曲目6BYE-BYE-BYE),如果單聽此專輯,甚至不會讓人聯想到這竟是相川七瀨。找來數位女性音樂人跨刀,想表達的也是以女性作為主角,對於戀愛的細膩感受。相川在這張專輯中也從以往歌詞創作跨月到歌曲創作的領域,甚至整張專輯正是由她本人所製作。即便在日本樂壇上並未造成太大的迴響,但這張專輯在相川十年的演藝生涯中,扮演著重要承先啟後的重要角色。        

  第三張將被分析的專輯是《
R.U.O.K?!》,相川的十年紀念之作。2001年產後復出的相川,曲風與早期大相逕庭,雖然仍以搖滾為主,但曲風多元,似乎並未呈現如往常一般的一貫風格。然而這張十年紀念之作,整體而言曲風偏向龐克,封面造型也融入龐克元素。這次請來的製作人岡野初,在這張專輯之前就有合作經驗,但是這張專輯在樂迷中的評價普遍較高,雖然只有7首歌,但是相當有一體感,曲目安排也相當流暢,從第一首Foolish 555就給聽眾下猛藥,一連三曲強烈節奏的搖滾,四五首開始緩慢下來,第六首Snowfall則是有一點悲傷的慢板抒情搖滾,直到最後第七首EVERYBODY GOES又是節奏明快高昂的步調,為整張作了完美的ending

  這張專輯推出的時間點是
2005年初冬,該年夏天,改編自暢銷漫畫《NANA》的電影在日本造成轟動,隨之而引發的一連串龐克熱潮延燒大街小巷。《R.U.O.K?!》的轉變亦是相當令人注目的。除了前面提到的曲風轉變之外,出道至今十年左右的時間,從未見她以如此華麗的造型出現,早期的深色皮裝,結婚前後的突顯女人味,到去年開始的龐克造型,這樣的轉變在演唱會上可以更加明顯地感受到(早期只穿黑皮褲,如今會把鮮豔的格子裙穿上舞台呢!)甚至相川還登上龐克雜誌《KERA》!除了音樂與造型之外,龐克的轉型亦表現在她的演藝事業上,例如替以龐克風格聞名的新人しらたま製作。這些或許都是歌手本身自覺的、有意識的轉型,但卻無法忽略龐克當道的影響,可以說或許相川的龐克轉型與之有關也說不定。

  但是這股發生在日本的龐克熱潮,是否真的如此「龐克」,其實並不能給予一個絕對肯定的答案
。源於西方世界的龐克被移植進入日本,除了樂風與華麗造型的再現之外,如果要說「龐克精神」,恐怕我必須採取保留的態度。沒有根植於西方社會那樣的社會背景──高失業率的衰敗社會DIY的精神等,僅僅只是把龐克的外顯形象挪移過去,透過大眾媒體的炒作蔚為風潮,感覺就如同失根的蘭花一般,絢麗的外表底下卻沒有根基。然而相川的這張專輯《R.U.O.K?!》儘管在樂迷當中評價不低,但就龐克精神這點來說,恐怕也流於挪用了形式,卻無法再現龐克精髓。

  三張被挑選作為分析的唱片,可以說分別展現了歌手演藝生涯的三個重要轉折點:出道、轉型、十週年。打滾於日本樂壇的滔滔洪流之中,一方面受其影響,一方面又獨樹一格;曾經以非主流形象衝入主流市場並瞬間晉身為主流之一,爾後又逐漸往邊緣消退,再度成為非主流。十年來的創作可說是保有一貫的搖滾風格,卻又不拘泥於任何一種形式的搖滾,甚至出現跳脫搖滾框架的作品。當昔日的「搖滾辣妹」嫁為人婦甚至身為人母,我寧願選擇相信搖滾的更寬廣詮釋,而不是悲嘆往日風采不在,因為如果完整地了解歌手一路走來的歷程,就能理解她所做的各項轉變,不只是作為藝人或創作者的自我任性,而是在她的創作生涯、整個樂壇、整個社會底下,所譜出來的一段串充滿抑揚頓挫的樂曲。




[1]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5062002628
[2] 資料來源:http://www.wretch.cc/blog/kawana&article_id=636819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六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